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市教育局重点工作,聚焦教育新生态新格局,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新举措,继续落实“五项管理”,深化“双减”,打造“教联体”,围绕“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支点”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丰富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品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
二、总体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四个一流”(即一流观念、一流本领、一流业绩、一流形象)战略目标,聚焦“两个一切”(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方略,走深走实“五精”(即精准、精细、精心、精品、精益)路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抓党建,坚持抓安全责任,坚持五育并举,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目标任务及措施
(一)坚持党建领航,凝聚奋进力量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发挥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促教学,以教学强党建;加强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三是强化组织建设。优化党组织设置,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按时上好党课;严格党员考核评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推进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坚持立德树人,践行教育使命
1.把握德育方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帮助学生树立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肯努力、敢拼搏的人,让人生有方向,让生活有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引发学生的报国之行。
2.建立德育体系。一是明确德育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分年段、学期、月份,具体、可操作的德育体系。二是丰富德育课程。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完整德育课程体系,继续推行可视化德育课程,挖掘学科德育元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看见”成长。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教育;开展志愿者活动,编织学生成长之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四是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展示优秀学生事迹,传递正能量;创建文明班级、文明校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文明习惯。落实一班一标(创建目标)、一班一特(特色看点)、一班一景(文化景点)创建要求。五是抓好系统德育建设。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推进“思政+”育人新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打造教育共促、共融的生态链。探索建立“五彩”德育体系,促进“十雅”行为习惯养成,继续争创“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
3.优化德育常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充分利用“两操”“十分钟天天讲”进行主题教育,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围绕月教育主题,做到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安排。全方位抓好学生学习、生活、文明、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知礼仪、讲诚信、多宽容、会合作、敢创新,争当“新时代好少年”,树立榜样学生,表彰优秀学生。继续以“雏鹰争章”等活动为平台开展相应教育。构建以小组、班级、年级为主的三级自主管理网络,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值日人员要把校园安全、学生行为习惯作为巡查重点;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功能,认真检查,详细记载,及时公布。
4.筑牢德育阵地。一是要筑牢课程育人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筑牢文化育人阵地。根据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三是筑牢活动育人阵地。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四是筑牢实践育人阵地。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完善德育网络。探索建立学生“品行养成”的德育共同体。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把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合力。建立家、校、社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大社会参与学校德育的力度,充分发挥实践基地、校外辅导站等校外德育阵地的育人功能。
6.加强德育关爱。加强留守生、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心困生“五生”关爱;加强阵地建设;加强档案建设,落实好一人一档成长记录;加强结对帮扶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坚持质量核心,提升竞争实力
7.严格教学常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紧盯重点工作。重点关注教研、集体备课、常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师培养等。每次教学检查,学科教研组要结合学校教学常规月检要求,实地查阅教师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探讨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听课、评课、议课等途径,帮助教师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建立精准分析学情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三是督促整改落实。继续执行“四制”(推门听课制、教学常规月检制、日巡堂制、教学通报制)和“四有”(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有整改)。
8.完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是继续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五状态一习惯”(参与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和学习习惯养成),以常态课为突破口,督导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兼顾校情、师情、学情,建立以生本课堂评价标准为引领,推进“主动探究,当堂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721”理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三是通过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究课、新教师见面课、达标课等形式,着力探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资源有效开发、教学策略有效运用、教学要素有效调配、课堂生成有效处置、教学评价有效调控等,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四是数字赋能,助推教学。积极探索教学系统中加入生成式人工智能要素,迈向人机共教共学共育新样态:每一个教师都有智能教学助手,每一个学生都有智能导师和学伴,教学方式将诞生“生成式探究学习”,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9.强化校本研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与教材解读、儿童心理学与发展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评价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理论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二是推进集体备课。明确集体备课目标与任务,确保备课工作有的放矢。简化流程,提高质量。合理分配备课任务,保证备课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让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能发挥优势。交流互鉴,资源共用。建立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库,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参考和借鉴。评估激励,共建共享。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集体备课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反馈改进意见。三是重视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思维能力。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锻炼。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形式要多样化,体现趣味性、自主选择、合作完成、生活关联等原则。对作业效果要及时反馈,定期评估,调整优化。
10.加强科研引领,优化学科资源整合。一是设立与大单元教学、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相关的专题科研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以学科组为单位,成立科研团队,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分享研究进展和成果,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按照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的划分和整体规划,根据大单元目标设计连贯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整合教学资源,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丰富的支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三是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和方法,以特定的主题为线索,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鼓励教师拓宽知识面,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共同开发跨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11.推进校本课程,深化教育课程改革。继续开发文明课程、健康课程、智慧课程、高雅课程、可视化德育等多门综合校本课程、新生校本课程,着力重构“器乐进课堂”“少儿水墨漫画”“校园足球”等校本课程,探索体艺科技校本课程新模式,让科学与艺术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努力在发展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12.落实五项管理,推进双减工作落地。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决扛牢“双减”工作责任,推进“双减”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将“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传达到每一名学生,每一位家长,形成共识,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全面落实“双减”工作。二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牢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五育”并举,不断创新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推进作业研究,着力提升训练效果。围绕学科“微点”,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和管理水平。
13.凝聚集体智慧,争取更多优质成果。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学术委员会。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学术培训、研讨会和工作坊,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推选优秀教师参加安陆“好课堂”教学展评、优秀论文(案例)评选、孝感“好课堂”、湖北“好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精品课、好课堂、优秀班主任案例展示、优秀作业等重要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早准备,精打磨,争取获得最多最优的教研成果。
(四)坚持科学管理,实现高效发展
14.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各校(园)区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完善涵盖教学、德育、后勤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标准。二是加强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继续试行“年级校”管理模式,推行条块管理、扁平化管理模式,确保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三是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大规模、大班额学校的管理特点,让部分管理人员先“专”起来、“精”起来。四是推行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少代会、家长会等形式收集意见和建议。
15.加强管理督查。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各校(园)区要重心下移,深入一线,加强督查考核。管理人员每天下到年级,观察指导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在具体的管理中,渗透“进德修文,臻于至善”的学校文化。使“学高、身正、思远、业精”的价值观成为实小人的共同追求。各处室和校行政值日“巡校巡堂”要同步进行,建立全面化、常态化监管机制,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指导、有反馈、有整改。各校(园)区、处室一周一小结,将存在的问题纳入下周例会重点讨论并解决。
16.创新管理渠道。建立学校专属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实时共享。推行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优质而高效地处理办公事务和业务信息,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尝试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方便家长、教师和学生随时获取学校信息、查看作业、交流互动。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推动网络空间应用普及,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应用、学生成长档案应用、数据直报工作应用。
(五)坚持内外兼修,强化队伍建设
17.注重文化引领,加强师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教师依法执教,凸显“进德修文,臻于至善”的学校文化,使“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深入每位教师内心。全面加强教师管理,完善师德档案,签订师德承诺书,强化师德考评,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违规查处通报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察监督机制。
18.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成长。继续加强管理及学科专业类培训,强化理论学习,强化新教材培训力度。继续实施“领航计划”,促进管理人员成长,发挥管理人员规划力、引领力;进一步落实“青蓝工程”,助推年轻教师成长;抓实“青苗工程”,建立骨干梯队。打造团队成长的动力源,以点带面,以优秀个体促进教师群体,引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班主任、辅导员校本培训,提升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完善班主任工作业务档案好综合考核,量化考核结果。
19.完善荣誉体系,实现整体提升。设立“至美星空”激励机制。培养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勤勉踏实、有进取责任感的教师队伍,用榜样的光芒,照亮教师心灵,启迪教育智慧,由点到面,相互感染,竞相仿效,整体提升。
(六)坚持联区合作,增进协同交流
20.在发展上重引领,打造统一通道。各校(园)区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推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愿景、统一人事、统一制度、统一待遇。办学思想理念,人事调配,经费使用等重大事项由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讨论决定,常规工作各校(园)区协同完成。坚持“共谋、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努力构建“学校发展命运共同体”,推动“教联体”高质量发展。
21.在队伍上抓认同,探索统一路径。遵循“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先”的原则,对人力资源进行统一配置,统筹调剂。各校(园)区实行统一按劳分配、优劳多得的绩效测算、奖励制度。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培训学习、选拔任用在同一尺子、同一规则下采取按比例分配的办法进行。共建型教联体各校(园)区的管理人员和优秀师资实施柔性流动,努力达到统筹、盘活师资,协同、均衡发展的目的。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每年根据实际制定教师轮岗实施计划,有效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势互补、区域平衡、合作共建。
22.在管理上优标准,实现统一模式。教联体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常规管理,及时反馈常规管理中存在的情况。教学质量监测方式统一、考评体系统一、数据共享、绩效测算方式统一。建立教研联动机制,实现教学教研共研共享共建。每学期初就教研模式、主题、分工等进行商议,各教研组对接,共同完成集体备课、作业设计、课堂建模等常态教研活动,节约人力成本,共享研究成果。教学条件共建共享,实验小学本部的校园电视台、录播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硬件设施无条件向教联体各校(园)区开放。大型活动,如赛课、教学研讨、诵演等教学教研活动邀请各校区现场参与或网络同步直播,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3.在活动上重效率,达到统一协作。各校(园)区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社会团体、职能部门等带来的社会资源,通过校内挖潜(教联体内有特长教师走教)、外部引援(业余体校教练、兄弟学校教师、剧团演员、民间艺人、音乐学院教师、心理专家、研学基地、社区、职能部门)等方式,广泛借助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优势参与教联体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研学实践、学生安全、校园文化建设、困境学生关爱援助等工作。重点打磨线上活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探索数字化研训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提高活动效率。
24.在资金上增投入,实现统一发展。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对内过紧日子的方式不断加大对薄弱校的资金投入,让教联体各成员校办学条件、师资培养、办学效益尽量均衡,真正做到薄弱校资金投入不薄弱。
(七)坚持服务保障,推进全面发展
25.重视学前教育,奠定人才根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教质量,努力创建湖北省示范幼儿园。一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关注幼儿的营养状况、睡眠质量和体育锻炼,加强幼儿的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二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注重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价值观。三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通过丰富的语言环境、故事讲述、游戏等活动,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四是继续推行“自然教育”课程。注重幼儿品格、品行、习惯的培养,提倡天性本能的释放,强调真实、孝顺、感恩,注重生活自理习惯和非正式环境下抓取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五是加强幼儿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安全。六是继续推进幼儿园(东区、碧溪天地园区)项目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26.重视“服务育人”,夯实后勤保障。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师生营造安全、和谐、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二是保障财产安全。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建立公共财物借、还登记制度。落实定时定期报废制度。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环保型校园”建设,开展节能环保宣传。三是规范财务管理。认真编制学校预算,有序采购,合理支出。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和收费审批制度,及时公开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和工程招投标政策,阳光操作。四是保障科学膳食。加强食堂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好食堂“三防管理”和陪餐制度。五是不断改善师生办公和学习条件,抓好项目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合理编制项目预算,严格控制项目成本,建立质量监测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定期对项目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27.重视工会职能,维护职工权益。严格按照“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四大职能履行职责,保证教职工、学生、相关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形成教职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实施监督的民主化管理体系。坚持开好“四会”——教代会,班级、校级家委会,基层群众代表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反馈会。各校(园)区借“四会”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审议和监督教联体重要工作,解读学校办学举措,公开相关信息,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反馈学校办学中的现实问题,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宣传学校教联体建设成果。工会活动要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开展业务技能、演讲、基本功特长、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有益文体活动,争创模范教工之家。做好各类慰问工作,做好重阳节敬老工作、关工委工作。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努力实现让教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2023-2025学年度上学期校历安排
|